Tuesday, October 7, 2008

巧手彌補殘腳遺憾

李玉蘭學會手藝自立

一走進森州芙蓉美門殘障關懷中心辦公室,就看見四處充滿巧思及創意的手工藝品,包括利用拼布技巧製作的桌布飾品、小包包、地氈、手機袋等,這些都是李玉蘭的作品。

住在該美門殘障關懷中心的李玉蘭(57歲),是一位手工藝品製作者,她就是憑借這一技之長,在崎嶇的人生路上逆流而上,為生活走出一條新出路。

李玉蘭的人生路很不平常,她來自巴生,4歲時發了一場高燒,結果罹患小兒麻痺症,從此行動不便,不久之後,父母就把她送人。

儘管經歷一場永遠的傷痛,今天的李玉蘭卻笑笑說:“我也算是趕上流行了!”言詞中充滿無奈。

行動不便沒上學

自從她的養父母過世後,她就一直與姑姑相依為命。在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,由於行動上的不便,她一直沒有上學,也不曾到外工作,加上外人的特殊眼光,導致她性格內向,身邊朋友也不多。

可是,有一天姑姑去逝了,從來沒學過一技之長的李玉蘭,不知如何面對未來,一時顯得彷徨無助。所幸,在熱心友人的介紹下,李玉蘭首次與八打靈美門殘障中心接觸,為她的生命點燃一盞明燈。

後半世走出人生無助期

提起這段經歷,李玉蘭很有感觸地說,她的前半世都是躲在家里,6年前在美門殘障中心的關懷下,才走出人生的無助期。

她說,她在八打靈美門中心住了2年,後來中心負責人謝秀貞建議她遷往芙蓉,以學習更多有助於自立的手藝,渴望學習的她立即答應,轉眼間,她在芙蓉美門已經住了4年,令她感慨時光的飛逝。

她坦言,芙蓉美門是她的再生之地,也是她的家,在這裡,她學到適合自己的一技之長,透過專長來肯定自己。

手工藝品手工細膩

李玉蘭的手工藝品,以絢麗的色彩與細膩的手工見稱,拼布的縫製方式充滿了“家”的溫暖感覺,也顯露她歡悅的心情。

在做手工藝品之餘,李玉蘭偶爾還與會員出外售賣手工藝品。她靦腆地說,以前她不會算錢,每當出外賣手工藝品,心裡不禁產生懼意。

“可是,日子久後,膽子就越練越大,現在我已不再怕做生意,或者算錯錢了。”

“能夠有今天的生活,我已經很滿足了。”她非常珍惜眼前的平凡生活,如果不是自己的堅持及宗教信仰的帶領,她可能仍是一個漫無目標的人。

李玉蘭的人生經歷,塑造了她豁達的性格,同時也增添幾分自信,人生波折不但沒有使她頹廢,反而把她練就成了身殘志堅的人,用雙手雕刻著自己的美麗人生。

改造縫衣機配合殘障者

李玉蘭的工作設備是一台縫衣機,外觀看似與普通的縫衣機相差無異,原來機內卻“另有乾坤”,為了方便行動不便者工作,美門中心為殘障人改造機器和操作,配合不同殘障程度者的體能需求。

“如果用普通的縫衣機,腳不聽話,機器就是不跑,因此,我們就在機器增加電力推動器,只要輕踏縫衣機的腳踏板,縫衣機就可操作。”

要完成一件作品,必須花費不少時間,而且也很費神,每當手工做久後,整個人就會感到很疲憊,因此,她一有空閒就會爭取時間縫製手工藝品。

她笑言,雖然她賺的錢不多,也很辛苦,但是,她對本身能夠自立謀生感到非常開心,“我們賣這些手工藝品不是旨在賺錢,而是要給人希望,這樣生命價值才能被肯定。”

摘自:星洲日报




李玉蘭用布料“拼湊”縫制而成的被單,也獲得森州馬華副主席拿督尤綽韜的贊賞。



普通的布料,經過李玉蘭的精細縫制,變成一件件實用的日用品。



經過多年的訓練,李玉蘭已經駕輕就熟地縫制出大家眼前一亮的手工藝品。



李玉蘭雖然無法行動自如,但是,知足常樂的她一想到自己也能夠自力更生時,不禁感到開心。

No comments: